当前,“德智体美劳”已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。美育涵盖艺术美、自然美、社会美、科学美和生活美五大领域,而艺术美又分为视觉美、听觉美、意境美和综合美四大类。艺术美涵盖文学、戏剧、音乐、美术、书法、影视等艺术形式。学校或培训机构通过系统性课程,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,传递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。
我是肇庆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七九级中文班的学生,是恢复高考第三年考上的。七七、七八、七九级,人称“新三届”;文革前三年入读的,叫“老三届”。无论“新三届”,还是“老三届”,学校都轻学习、重劳动,大办农场,种地养殖。“新三届”有一大特色,同学身份是工农兵学商大集合。如在我们班,有退伍军人、工人、农民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,有应届高中毕业的、也有往届的。年龄最小的十六岁,最大的二十六岁,年龄差距大。

入学时,学校从新兴搬迁到肇庆市端州区,新校园坐落北岭山脚的东岗,高处可以远眺美丽的七星岩。房屋简陋,校道泥泞。唯一通往市中心的村道,凹凸不平,晴天浮尘飞扬,雨天泥浆横流。整个校园,没有绿化,满目荒凉,学习环境非常艰苦。
如何开展美育,把缺失的美育板块补回来,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。当时校长由熊超然书记兼任,他是省委组织部安排调来的,之前任肇庆地区怀集县委书记。熊校长浓眉大眼,不怒而威;办事爽脆利落,显军人气质,很多人传他是部队转业干部,其实熊校长并没有从军经历。
学校从多领域、宽角度开展美育工作。
在硬件方面,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;设立阅览室,订购上千种报纸杂志。每到周末,阅览室灯火通明,座无虚席。图书馆是同学们常临之所,借书还书,络绎不绝。手捧怀抱,唯恐借不到书。求学三年,我阅读的古今中外名著有200多本(套),至今仍珍藏当年的借书登记卡,同班的卢汉旺同学也有此举。到晚上十一点,学校统一熄灯。为了争分夺秒,我们打着手电筒,躲在被窝里看书。书看了不少,却把眼睛弄坏了,不得不佩戴眼镜。
星期六,在学生宿舍之间的空地上,学校放露天电影。每天晚上,很多同学聚集在饭堂,观看黑白电视节目。《加里森敢死队》《排球女将》《资三四郎》《血凝》等电视剧及其主题曲,曾在校园风行一时。
我们所使用的,是大学本科的教材,享受全国重点大学的师资。为了弥补师资力量不足,学校采用“请进来”的办法,邀请外地名家教授来校授课,其中有上海市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复旦大学教授唐弢,主讲美学基本原理及鲁迅的美学思想;中国现代古文字学研究专家、著名书法家、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,主讲中国古文字的起源及甲骨文的发现过程;中山大学黄天骥副教授主讲唐诗宋词元曲概要;现代著名作家、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,主讲现代文学创作原理;现代著名作家、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黄秋耘,主讲伤痕文学的涌现情况;现代著名作家、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岑桑,主讲散文的意境美;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、肇庆本土书法家梁剑波,主讲中国书法入门的基础知识;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李维世,来校一周,结合幻灯片,主讲西方美术欣赏。
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十分敬业,所选课题别开生面、不拘一格。如主讲现代文学的老师,选用当时颇具争议的中篇小说《爱,是不能忘记的》(作者张洁),简述小说的内容梗概,指导我们从故事情节的起伏、开头结尾的手法、人物形象的刻画、人物心理的描写等方面,展开充分的讨论。课后作业也别出心裁,续写小说的结尾,余味无穷。

为了丰富校园生活,学校组织征文、歌咏、书法、摄影、粉板字、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拔河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。同宿舍的黄强同学,自小爱好书法,每天中午临摹褚遂良的中楷法帖,恒力持久。我受其感染开始练字,一直坚持到现在。我们班上两位男同学,喜欢打篮球,皆因球结缘,静悄悄的与体育系的师姐卿卿我我,相亲相爱。同班有一位大帅哥,是学校广播站的男主播,那磁性的男中音,直接把女主播、英语系的小师妹迷住了,两人因播定情,喜结连理,传为佳话。
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,成员来自各系各年级,由美术系的余栋华老师指导;能者为师,学校安排美术系七九级美术班的同学担任辅导员;小组每周活动一次,学习素描、水彩;组织大家前往七星岩、鼎湖山观光写生,师法大自然。
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。当年学校在我们的心田,精心埋下美的种子,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,逐渐绽放美丽的花朵,结出丰硕的果实。数学系七九级数学班的陈洁嫦(现名陈文君)同学是美术小组成员,在校期间参加征文、歌咏、书法比赛,均斩获大奖;她毕业后转行,担任广东《黄金时代》杂志社编辑,多年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深造,现在是闻名遐迩的音乐家、作曲家、作词家、艺术评论家、书法家,其作曲作词的作品,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演唱。卢汉旺同学喜爱收藏全国各地的报纸,重点是试、创、停、专刊,多达万份,出版专著《深圳报纸简史》和《报头溯源》,享誉全国。黄强同学现为肇庆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,其书法作品典雅,功力深厚。张妙姿同学退休十多年,吟诗赋词,学习钢琴、书法、瑜伽、舞蹈,乐此不疲。黎迺强、冼伟文、唐湘丽、李小红、陈松仙、张小华等同学,喜欢旅游,拍美景,绘丹青,生活多姿多彩。我退休后,装修了一间书屋,读书写字画画,种花品茶会友,亦怡然自得。
岁月沧桑几十年,我们已陆续退休。每次同学聚会,谈笑学校昔日美育活动的点点滴滴,精神依然亢奋,心里充满幸福感!
值母校建校五十五周年之际,往事依依,何其快哉!希望此文抛砖引玉,引起共鸣。衷心感谢母校及老师的栽培之恩!感谢所有提供写作素材的同学和校友!
